English

企业家的精神

1999-07-30 来源:光明日报 《中国企业批判》 陈惠湘 著 我有话说

在见诸于市的各类书籍中,关于企业创新已经有很多的论述。以我个人感受而言,震动较大的是日本企业率先提出的“企业再造工程”。众所周知,日本的企业在二战之后卧薪尝胆,经过数十年的奋斗,在70年代终于有一批类似丰田、索尼、松下这样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登堂入室,取得世界性的成就。当这些企业成为世界级的公司也就是成为巨人企业以后,事实上一种几乎是很难避免的“大企业病”现象也滋生出苗头。企业活力减弱,效率减低,市场反应能力变得缓慢,员工创业意识、危机意识衰退等等。这些现象都曾经是美国的大企业经历过的问题。精明的日本人意识到这一点,他们没等这一天降临到自己头上,而是主动地从80年代初开始企业的再造工程。他们或者简化自己的工作流程,减少环节提高效率;或者在企业内部倡导新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管理,尽一切可能降低成本(例如丰田公司把用过的各类公文信函背面作为记事纸使用);或者是重新分析世界市场,调整企业的战略规划,等等。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在这个时期体现得淋漓尽致。日本企业经过战后几十年的艰苦创业,在整个国家进入经济强国的时候,他们理应享受一番创业的成果,享受富裕。至少,在我们中国,今天我们还没有富强,还是第三世界,但我们几乎是举国上下在享受生活。美国人是有钱就花,日本人是有钱都不花,中国人不知从什么时候变成了没钱也要花。在北京这个地方,相当数量的年轻人看不起日本人,尽管人家富我们穷,但我们觉得日本人抠门儿、小气,像“高老头”,是农民。我们敬佩美国人,认为美国人大方豪爽,会享受生活。于是,我们就像美国当年政府提倡国民超前消费、使用信用卡那样,我们的企业从银行贷款给员工发工资,个人从别人手里借钱买汽车、买电脑。

尽管这种做法对我们当前供大于求的市场会有一些帮助,但并不能最终帮助我们摆脱贫穷,政府也总不能靠发行人民币使我们走向富裕。

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一下,如果日本企业没有80年代初那场类似于中国搞运动一样做法的再造工程,也许他们就难以保持自身的持续发展并且取得今天的辉煌。索取不能使一个国家富裕,也不能使一个民族振作。只有创造才是国家与民族的正途。而能否创造的关键在于人是否有忧患意识。只有当人们具有忧患意识以后,才会有创造创新的要求,所谓“穷则思变”。而企业是一个唯有依靠创造才能生存发展的组织。80年代末,江苏省曾有一家省内著名的高新技术企业,这家企业前身是一个校办工厂,老板很卓越,艰苦努力,数年间便把这个校办工厂办成了资产上亿的公司,被省政府授予“江苏省明星企业”。进入90年代后,市场形势有了较大变化,这家企业也有了很大变化。企业老板花在主要业务上的时间与精力日渐减少。先是建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卡拉OK娱乐厅,那时候我经常到这座城市去,每次去他都会在娱乐厅接待我。娱乐厅里有一个单间是专门为他准备的。据他自己介绍,他几乎每天晚上都在这里玩。于是,每次我都会发现他的歌比以前唱得更好了,几乎是每一首刚刚流行的歌曲他都会唱。每次我都会发现他的舞姿比以前更优美了。后来他又建了一座在那个城市里最豪华的综合性的夜总会。夜总会里依然有一个属于他的上百平方米的单间,房间里按他的喜好,不仅有吧台洋酒,也有专门从内蒙古搞来的猎枪斜挂在墙壁上。再过几年,据朋友说这家企业已经奄奄一息了。

前几天,有一位记者问我,为什么很多中国企业早期还算优秀,而到达一定规模以后就停滞甚至消亡了?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,因为它不仅涉及到我们的体制,还涉及到深层次的文化问题。我们民族文化里到底有哪些东西不适合今天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呢?过去我们总以为“小富即安”是农民文化独有的东西,但如果仔细衡量一下我们一些企业的表现,“小富即安”的农民文化同样也植根于我们的城市,植根于众多的企业和企业家身上。而“小富即安”与忧患意识、危机意识格格不入,与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要求不适应。

做一个享受财富的企业家容易,花钱的事情无师自通,十几岁的孩子都会。做一个创造财富而且要不断创造财富的企业家很难。难到什么程度?打比方说,一个家庭有了一些积蓄,有了房子、有了汽车、银行里有了几十万元存款以后,这个家庭去享乐一两次,也还不会因此就变得家徒四壁。当企业家不同。即使你有了上亿元甚至几十亿的资产,当今世界不容你喘息,只要你稍不留意,企业说垮就垮了,转瞬之间就可能变化。这样的例子很多。早期的王安电脑公司就是一例。“百足之虫,死而不僵”那是古代社会的说法。今天的世界,至少中国还没有哪一家企业富可敌国,敢说出本企业三年不挣钱还能活下来。中国还没有哪家企业有这样的资格。在这样一种情况下,企业家的危机意识要强到什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。中国贫穷,贫穷的中国企业家如果安安稳稳地睡觉,歌舞升平地享受,以为这样也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,那只能是梦想。在竞争的世界里,作为弱者的兔子如何保护自己不被吃掉,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眼睛睁大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